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疏離世界Disconnect (2012) →我最愛的人都在這個房間裡←



疏離世界Disconnect (2012)

編劇:Andrew Stern


對於Ben Boyd(Jonah Bobo)而言,身為律師的父親Rich Boyd(Jason Bateman)永遠不懂他熱愛音樂的心,父母老是說一套做一套,老是在講經驗談。而個性不善與人交際的他,在學校沒有朋友,連親姊姊也不想認他,視他為怪胎,即便如此,Ben仍然想要藉由運動改變自己,試圖融入群體,因此到健身房試圖報名跆拳道課程,卻遇上了Jason Dixon(Colin Ford)Frye(Aviad Bernstein)在健身房惡作劇,從此開始了一段可怕的校園網路霸凌事件。


Jason的父親Mike Dixon(Frank Grillo)因為太太過世,而不得不辭掉原本警察的工作,選擇能常在家辦案的偵探事業,期盼能就近照顧JasonJason而言,父親似乎把離職怪罪於他,而且日常生活中也要忍受父親如同警察審問辦的恐嚇語氣,這樣的生活讓Jason感受到如同牢獄般的生活,因此,偶爾與朋友做些惡作劇變成了他宣洩的出口。


Derek Hull(Alexander Skarsgård)為職業軍人退伍,長年在國外為國打仗,在習慣了與戰友兄弟般打鬧的情誼,一下子要他打起領帶穿上西裝,做著不熟悉的業務報表,這樣的角色轉換讓他無所適從,也影響了他的工作表現,然而,因為失兒的緣故,他拒絕與太太Cindy Hull(Paula Patton)溝通,使得Cindy只能透過網路上的互助會聊天室訴苦,沒想到因此遭遇網路詐騙及盜刷信用卡的損失。兩人在蒙受金錢損失及房屋貸款的壓力下,藉由Mike的調查,得知犯案者的地址,而在公權力無法幫助之下,兩人決定私下解決,唐突的行動是否能化解糾葛的心結。 


總是無法有重大新聞突破的女記者Nina Dunham(Andrea Riseborough),在窮極無聊之下進入青少年視訊交談聊天室,與18歲少年Kyle(Max Thieriot)交談之後,發現了聊天室背後隱藏著未成年性犯罪的問題,便想藉由Kyle挖掘深一層的內幕,以利自己取得更多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到底父母與孩子之間、夫妻之間、同儕之間應該要維持甚麼樣的關係才是正常的,時常沒有人願意說真話,所以大家選擇帶著假面具生活應對。在父母面前,孩子裝成乖小孩,轉身後卻是到處惡作劇或是不甘在同儕面前示弱,硬是狠下心來參與霸凌的行動。亦或是父母總是覺得孩子所喜愛的東西是青春期或叛逆期的表現,長大後自然就會遵循社會的要求盡所謂的社會責任,因為依父母的經驗就是如此,他們大多不知道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時代背景也不同,怎麼能夠每個人都做同樣的事情呢更何況,孩子同樣也在觀察父母或是身邊的大人,因為孩子其實知道引以為戒,他們不想未來成為行屍走肉沒有感情的大人,不想成為不願溝通而導致夫妻關係惡劣的那種人,最後找不到出口而釀成大禍,因為長大成人後,這社會將會告訴你,你沒有犯錯的機會,走錯了一步,一切都挽回不了。電影中最真的角色反而是屬於社會底層的視訊男Kyle,他或許迷惘,但至少他的決定不傷害任何人,甚至存有善心,試圖改變,而未來到底該做甚麼,他不知道,但至少它不背叛他的自由意志。


一般在看這樣多線劇情進行的故事,每條線的劇情大多是有互相影響關聯的,比如說伊坂幸太郎的小說中,某一線的某一角色可能會在另一線的故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最後多線劇情匯集在一起而甫拿下201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的鳥人,該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2006年的作品火線交錯Babel,同樣是多線進行的故事,而某個故事安排為另一個故事的前因,彼此循環交錯。
本片共有四條線同時()進行,主題分別有網路霸凌、網路詐騙、青少年視訊性犯罪等,其中以Ben家為主線故事,輔以JasonDerek兩線為支線。但可以發現另一線的女記者和視訊男則與其他三線在故事上沒有連結,不知此為編劇上故事安排Disconnect
的巧思來互相對照,或是單純只是劇本上的一個失誤。


在現今的時代,網路的力量是有目共睹的,透過網路可以讓相隔兩地的人更近,但有時卻是讓身邊的人距離更遠,例如片中的BenCindyNina,有心事卻無法對朋友或家人開口,只能對網路上素未蒙面的陌生人了表心事。家庭的概念在這個時代被淡化,這問題長久以來都存在,只是透過網路的發達而被放大,因為我們很容易在手指數次點擊之下就找到比家人還談得來的陌生人。

很多與網路犯罪相關的社會事件,其根本原因有時來自最親的家人,畢竟不是每個家庭都是溫暖的,如同本片中漠不關心、言語暴力充斥的家庭比比皆是,幸運的人可以透過網路得到幫助,相反地,有些人稍不注意便可能有一連串的災難發生。網路就像刀子一樣,善用它就會是日常生活中的好幫手,錯用它就會成為危險的武器。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爸媽不在家Ilo Ilo (2013) →只有笨蛋才會被騙←



爸媽不在家Ilo Ilo (2013)


導演:陳哲藝
編劇:陳哲藝

就讀小學的家樂是個父母、老師眼中品行不良的壞小孩,總是調皮搗蛋、不乖乖聽話,在學校惹事,害的工作繁忙的母親要常常被老師請來學校說話。媽媽此時考慮到懷有身孕,又因工作繁忙不能常常照顧到家樂,便打算請個外籍幫傭來家裡幫忙。初次幫傭的菲律賓女傭泰莉與搗蛋的小孩之間的交流,從一開始家樂的抗拒欺負到後來如同母子般的深厚感情,這樣的情況反而讓母親漸漸感覺到吃味。當父親工作不順利而且似乎又投資失敗,母親挺著大肚子還要煩惱工作。日漸嚴重的家庭問題逐漸壟罩在家樂一家,到底這一家子能夠挺得過風暴嗎?



教育與家庭環境形塑一個人的個性,所以基本上如果從小就有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環境,大多數人都會成長為一個善良的人。但是我們政府每天都在說教育改革,可是這社會的犯罪還是層出不窮,教育改革到底是治標不治本,核心觀念根本沒有改變。
片中的家樂一家是新加坡或是整個亞洲地區最常見的中產階級家庭,也是最平凡不過的代表,雖然不富裕,但至少吃得飽、穿得暖,有點閒錢的話還可以出外玩樂。這樣父母都有工作的雙薪家庭非常常見,而當家裡孩子年紀還小時,通常可能會將孩子交由祖父母來照顧,而如果有特殊原因或是稍有經濟能力的家庭會請外籍幫傭,而小孩也自然而然成為由祖父母或幫傭帶大的小孩。

 而像片中家樂與幫傭長時間的相處,反而讓他將母親的角色轉移到幫傭身上,更造成母親對於幫傭的忌妒心,更何況這樣的中產家庭其實仍然是歧視外籍幫傭的,所以當家樂母親發現家樂和泰莉越走越近,越來越親,似乎已經取代母親的地位時,真正的母親不免嚥不下這口氣,除了看不起幫傭之外,更是因為家樂母親其實沒辦法承認自己確實沒盡到母親的職責。
 

家樂其實就是個非常平凡的小孩,本性不壞,天資不差,但可能是因為父母繁忙的原因造成他行為偏差,也可能是父母兩人時常爭吵,看在家樂眼裡,也潛移默化、有樣學樣,因此常和學校老師、同學起衝突,說話不經頭腦,容易引人反感。而家樂父母親以及老師對於這樣的行為偏差的反應,多用大聲訓話或是身體處罰來解決,並不深入了解為什麼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出現,只知道用激烈的手段來嚇阻小孩。相反地,他們歧視的外籍幫傭泰莉反而是用軟硬兼施的方式來教育家樂,以朋友或母親的定位來與家樂相處,試著和家樂講道理也陪同家樂玩耍,也正是這樣,家樂對於泰莉的情感才會遠大於自己的親身父母,而這樣的情況更是容易發生在香片中家樂這年紀的小孩身上,甚至長久的烙印在心中。


亞洲國家的教育方式大多仍是負面打罵式的教育,父母在小孩成長過程中通常忙於工作,一整天很少參與孩子的生活,通常以在學校念書念得怎樣,成績如何等類似的問題作為對小孩的關心,當小孩無法理解為何父母總是問這些問題,而不是想知道我今天是否發生了甚麼有趣的事情時,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長大後,反而更不能接受父母對自己所做的決定,因為從小都只是單向式的溝通,長大後突然要求雙向式的對談,誰不會尷尬呢?
相反的,歐美國家多用正面鼓勵式的教育,學校也用多元的課程來讓孩子從小就多元發展、立定自向,當然歐美國家也不乏工作很忙的父母,也是一定有幫傭帶大的孩子,但相對的,外在的環境提供孩子太多的資源,開放的社會讓孩子從小就認知到獨立自主生活,不依靠父母,但亞洲小孩多為溫室的花朵,從小就沒有多元發展,長大後進入社會,更經不起複雜迅速的挑戰,所以常常輸人一截。
 
 


在此並沒有想到提供一個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是想透過此片說明每個小孩都應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何耐心的了解孩子所需,而不是一昧讓孩子學習自己喜歡或自己認為好的東西,而抹殺了孩子其他的天賦。片中家樂所受到的教育方式很明顯是有問題的,也是亞洲國家的陋習,學校和父母責無旁貸,孩子需要學習,大人更應該求新求變,有了適合孩子的教育與家庭環境,除了讓孩子長大後成為善良的人外,更可以成為對社會有極大貢獻的人。 


過去幾年在台灣較知名的新加坡電影如小孩不笨、錢不夠用、跑吧孩子等都用詼諧有趣的方式描述中低階層族群在面對經濟壓力和社會競爭之下的各種應對,使得觀眾透過這些電影一覽或反思我們現在正在過的是怎樣的生活,畢竟大部分的人都是電影中所描述的那一群。而爸媽不回家則有別於上述電影,用細膩寫實的手法描述外籍幫傭與一般中產階級家庭的互動,相信很多人也曾感同身受,所以此片也獲得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獎項的青睞,讓台灣的觀眾了解並接觸到新加坡電影也並非都是誇張的天馬行空,也是擁有觸動人心的好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