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爸媽不在家Ilo Ilo (2013) →只有笨蛋才會被騙←



爸媽不在家Ilo Ilo (2013)


導演:陳哲藝
編劇:陳哲藝

就讀小學的家樂是個父母、老師眼中品行不良的壞小孩,總是調皮搗蛋、不乖乖聽話,在學校惹事,害的工作繁忙的母親要常常被老師請來學校說話。媽媽此時考慮到懷有身孕,又因工作繁忙不能常常照顧到家樂,便打算請個外籍幫傭來家裡幫忙。初次幫傭的菲律賓女傭泰莉與搗蛋的小孩之間的交流,從一開始家樂的抗拒欺負到後來如同母子般的深厚感情,這樣的情況反而讓母親漸漸感覺到吃味。當父親工作不順利而且似乎又投資失敗,母親挺著大肚子還要煩惱工作。日漸嚴重的家庭問題逐漸壟罩在家樂一家,到底這一家子能夠挺得過風暴嗎?



教育與家庭環境形塑一個人的個性,所以基本上如果從小就有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環境,大多數人都會成長為一個善良的人。但是我們政府每天都在說教育改革,可是這社會的犯罪還是層出不窮,教育改革到底是治標不治本,核心觀念根本沒有改變。
片中的家樂一家是新加坡或是整個亞洲地區最常見的中產階級家庭,也是最平凡不過的代表,雖然不富裕,但至少吃得飽、穿得暖,有點閒錢的話還可以出外玩樂。這樣父母都有工作的雙薪家庭非常常見,而當家裡孩子年紀還小時,通常可能會將孩子交由祖父母來照顧,而如果有特殊原因或是稍有經濟能力的家庭會請外籍幫傭,而小孩也自然而然成為由祖父母或幫傭帶大的小孩。

 而像片中家樂與幫傭長時間的相處,反而讓他將母親的角色轉移到幫傭身上,更造成母親對於幫傭的忌妒心,更何況這樣的中產家庭其實仍然是歧視外籍幫傭的,所以當家樂母親發現家樂和泰莉越走越近,越來越親,似乎已經取代母親的地位時,真正的母親不免嚥不下這口氣,除了看不起幫傭之外,更是因為家樂母親其實沒辦法承認自己確實沒盡到母親的職責。
 

家樂其實就是個非常平凡的小孩,本性不壞,天資不差,但可能是因為父母繁忙的原因造成他行為偏差,也可能是父母兩人時常爭吵,看在家樂眼裡,也潛移默化、有樣學樣,因此常和學校老師、同學起衝突,說話不經頭腦,容易引人反感。而家樂父母親以及老師對於這樣的行為偏差的反應,多用大聲訓話或是身體處罰來解決,並不深入了解為什麼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出現,只知道用激烈的手段來嚇阻小孩。相反地,他們歧視的外籍幫傭泰莉反而是用軟硬兼施的方式來教育家樂,以朋友或母親的定位來與家樂相處,試著和家樂講道理也陪同家樂玩耍,也正是這樣,家樂對於泰莉的情感才會遠大於自己的親身父母,而這樣的情況更是容易發生在香片中家樂這年紀的小孩身上,甚至長久的烙印在心中。


亞洲國家的教育方式大多仍是負面打罵式的教育,父母在小孩成長過程中通常忙於工作,一整天很少參與孩子的生活,通常以在學校念書念得怎樣,成績如何等類似的問題作為對小孩的關心,當小孩無法理解為何父母總是問這些問題,而不是想知道我今天是否發生了甚麼有趣的事情時,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長大後,反而更不能接受父母對自己所做的決定,因為從小都只是單向式的溝通,長大後突然要求雙向式的對談,誰不會尷尬呢?
相反的,歐美國家多用正面鼓勵式的教育,學校也用多元的課程來讓孩子從小就多元發展、立定自向,當然歐美國家也不乏工作很忙的父母,也是一定有幫傭帶大的孩子,但相對的,外在的環境提供孩子太多的資源,開放的社會讓孩子從小就認知到獨立自主生活,不依靠父母,但亞洲小孩多為溫室的花朵,從小就沒有多元發展,長大後進入社會,更經不起複雜迅速的挑戰,所以常常輸人一截。
 
 


在此並沒有想到提供一個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是想透過此片說明每個小孩都應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何耐心的了解孩子所需,而不是一昧讓孩子學習自己喜歡或自己認為好的東西,而抹殺了孩子其他的天賦。片中家樂所受到的教育方式很明顯是有問題的,也是亞洲國家的陋習,學校和父母責無旁貸,孩子需要學習,大人更應該求新求變,有了適合孩子的教育與家庭環境,除了讓孩子長大後成為善良的人外,更可以成為對社會有極大貢獻的人。 


過去幾年在台灣較知名的新加坡電影如小孩不笨、錢不夠用、跑吧孩子等都用詼諧有趣的方式描述中低階層族群在面對經濟壓力和社會競爭之下的各種應對,使得觀眾透過這些電影一覽或反思我們現在正在過的是怎樣的生活,畢竟大部分的人都是電影中所描述的那一群。而爸媽不回家則有別於上述電影,用細膩寫實的手法描述外籍幫傭與一般中產階級家庭的互動,相信很多人也曾感同身受,所以此片也獲得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獎項的青睞,讓台灣的觀眾了解並接觸到新加坡電影也並非都是誇張的天馬行空,也是擁有觸動人心的好靈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